一、教学目标:
1. 知识与技能:
学生能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定义,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,并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。
2. 过程与方法:
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,培养学生的观察、分析和归纳能力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
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,增强合作学习意识,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。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:
- 重点: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,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。
- 难点:理解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,明确两者不能单独存在。
三、教学准备:
- 教师准备:PPT课件、数字卡片、练习题、黑板等。
- 学生准备:课本、练习本、铅笔、橡皮等。
四、教学过程:
1. 情境导入(5分钟)
教师提问:“同学们,我们平时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乘法,比如6×7=42,这里6和7叫做什么?42又叫什么?”
引导学生回忆乘法中各部分的名称,引出“因数”和“倍数”的概念。
2. 新知讲解(15分钟)
(1)因数与倍数的定义
教师通过举例说明:
例如,在算式6×7=42中,6和7是42的因数,而42是6和7的倍数。
强调:因数和倍数是针对整数而言的,且必须是整除的情况下才有意义。
(2)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
以“找12的因数”为例,引导学生列出所有能整除12的正整数:1, 2, 3, 4, 6, 12。
总结方法:从小到大依次试除,找到所有能整除该数的数。
(3)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
以“找5的倍数”为例,列出5, 10, 15, 20……
指出: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,最小的是它本身。
3. 巩固练习(15分钟)
(1)课堂小测:
① 写出8的所有因数。
② 15的倍数有哪些?写出前五个。
③ 判断:3是12的因数吗?为什么?
(2)小组合作:
每组选择一个数,分别找出它的因数和倍数,并派代表上台展示。
4. 总结提升(5分钟)
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,强调以下几点:
- 因数和倍数是成对出现的,不能单独存在。
- 找因数时要有序列举,避免遗漏或重复。
- 倍数是无限的,但我们可以列出有限个。
5. 布置作业(2分钟)
- 完成课本第X页的练习题。
- 自选两个数,分别写出它们的因数和倍数,并写一段简单的分析。
五、板书设计:
```
因数与倍数
因数:能整除某数的正整数
倍数:某数乘以自然数所得的数
例:6×7=42 → 6和7是42的因数,42是6和7的倍数
```
六、教学反思(教师自评):
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新知,结合小组合作与练习巩固,学生参与度较高,基本掌握了因数与倍数的基本概念和方法。但在实际操作中,部分学生仍存在找因数时漏掉或重复的情况,需在后续教学中加强训练。
备注:本教案为原创内容,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《因数与倍数》这一课的教学工作,内容贴近教材,符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