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于永正将相和教学设计】在语文教学中,经典课文的解读与教学设计尤为重要。于永正老师的《将相和》教学设计,以其深入浅出的教学思路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文本内涵的深刻挖掘,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典范之作。本文将围绕这一教学设计展开探讨,分析其教学理念与实施策略,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。
《将相和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历史故事,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文臣蔺相如与武将廉颇由矛盾到和好的过程,展现了人物之间的智慧与胸怀,也体现了“和为贵”的传统文化精神。于永正老师在设计本课时,不仅关注语言文字的训练,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引导。
在教学目标设定上,于老师强调“三维目标”的融合:知识与技能方面,引导学生掌握生字词,理解文章结构;过程与方法方面,通过朗读、讨论、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;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,则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品质,感悟“和”的意义。
教学过程中,于永正老师注重以学生为主体,采用“问题导学”的方式,通过设置悬念性问题,如“为什么廉颇要‘负荆请罪’?”、“蔺相如为什么要‘避让’?”等,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。同时,他善于运用情境创设,让学生置身于故事之中,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,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。
此外,于永正老师还特别重视语言表达的训练。他在课堂中安排了多次朗读活动,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,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。同时,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品读,如“我所以避匿者,徒以吾两人在也”,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,培养他们的语言敏感度。
在教学评价方面,于老师注重形成性评价,通过课堂观察、学生互动、作业反馈等多种方式,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,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。他倡导“赏识教育”,鼓励学生大胆发言,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。
总之,于永正老师的《将相和》教学设计,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,既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,又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与人格塑造。他的教学理念与实践,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,也为教师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高效、有温度的语文课堂指明了方向。